您当前位置:自然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 科研队伍 >> 领军人才 >> 浏览文章

研究团队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7日 浏览:

1、实验室现有队伍


       实验室汇集了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从事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研究的全部技术人员,目前共有固定人员共46人,其中研究员级高工15人,高级工程师10人,78%人员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博士11人,在读博士2人。先后有3位人员进站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目前已有一人出站。总体上具有很强的研究实力,学历层次较高,人员结构合理。


2、实验室学术带头人简介


       朱锦旗,男,1965.06,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土资源部“创新人才工程”百人计划青年科技人才(2004),江苏省“333高级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07),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9),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9)。


       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土资源大调查、省部级重大项目,在地裂缝成因及预测技术、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领域成绩显著。率先提出了“苏南地裂缝灾害是基于第四系土层结构差异的地质背景,在长期抽汲地下水尤其是深层地下水这一人为活动诱发下,于局部地段第四系产生明显的差异压缩响应——不均匀地面沉降所致”这一成因模式;并研究确定了具有一定供水意义的出水量及可推广的浅层地下水开采技术、地面沉降的控制和水质安全措施,首创浅层地下水合理开采工艺及区域布局优化。


       先后获2004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2004、2006、2009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


       于军,男,1968.1,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2004),国土资源部青年科技骨干(2005),吉林大学特聘硕导(2005),江苏省“333高级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07,2010)。


       主持完成多项大调查、省部级重大项目,在地面沉降灾害评价、机理分析、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针对苏锡常地面沉降研究现状,提出利用“区域分解”方法建立地面沉降预测模型研究思路;运用GIS建立地裂缝成因机理分析模型,综合考虑多因素进行地裂缝易发区预测;利用AO中ComGIS组件和ActiveX控件技术,使3S数据信息在所建立的地面沉降信息系统中实现了无缝结合及多模型系统综合集成;依托VRT建立的地面沉降地质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为深入分析地面沉降机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技术平台。


       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全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06),先后获2004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2004、2005、2009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2009年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数十篇,参编学术专著一部。


       武健强,男,1975.11,博士,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研究工作,先后参加了“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预警预报工程”、“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及地质结构三维可视化研究”等重大部省合作项目。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设计并建成了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立体化监测网络,负责建设了我省首套分布式地面沉降自动监测系统。在地面沉降预测模型研究方面,提出分区预测的解决思路,针对不同地区第四系地质结构差异性,分别总结地下水位下降过程中的地面沉降发展规律,建立了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埋深的相关性模型,并给出了一系列经验数据。在学术领域,率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灰色模型(GM)等技术手段开展苏锡常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裂缝发生机制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1部,提交研究报告6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王光亚,男,1966.10,博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生产科研工作,自2003年以来先后参加了重大部省合作项目之“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及地质结构三维可视化研究”、负责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以北)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等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将Verhulst灰色预测模型应用于地面沉降研究中,总结了地面沉降背景上受地质结构控制的地裂缝发育规律,解剖了基岩潜山型地裂缝的发育模式,提出了地层结构性压缩(固结)导致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认识。近些年来,在国际顶级刊物《Engineering Geology》、《Environmental Geology》、《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等上发表SCI、EI论文4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其它论文等多篇。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第四期“333高级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10)。


    学术带头人:黄敬军


    1962.9,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完成多项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省部级合作重大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项目有《江苏省地质环境调查与区划》、《淮河流域(江苏省域)环境地质调查》、《江苏省露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规划》、《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研究》、《江苏省常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等重大项目,在地下水资源调查、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矿产资源规划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在地质环境区划方面,提出了江苏省地质环境区划的“六专(专题区划)一综(综合区划)”的区划思路,即基于地质环境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在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地下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山体资源保护和地质遗迹保护等6个专题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环境综合区划。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篇,获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奖二等奖4 项、三等奖1项。


    学术带头人:刘健


       1961.2,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地质调查项目、省市级重大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具有坚实的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地质灾害勘查与评价、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特别是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方面成绩突出。获得2013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08年度中国公路学会公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