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自然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 实验室概况 >> 近日要闻 >> 浏览文章

探自然资源之道 谋转型发展之策——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统筹推进重点工作侧记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8日 浏览:

千帆过尽,万木逢春。4月16日,2020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表彰了2019年度优秀地质调查院和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荣获“2019年度全国优秀省级地质调查院”称号,这是继2016年以来,该院连续第四年获得优秀地调院称号。

融合创新 改革转型

今年,江苏地调院转型思路更加清晰:顺应国家部署、服务城市化进程、转向生态地质、拓展“矿地融合”至“自然资源多要素融合”、在成果转化中彰显影响。该院积极探索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加强自然资源综合研究和科技联合攻关,致力于实现地质服务功能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矿地融合、地质信息化等新型业务占比提高,形成了生态地质、城市地质、矿地融合、自然资源调查多领域融合的新格局,提高了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综合水平。

——开启自然资源调查,拓展矿地融合内涵。长期以来,该院实施了城市地质调查、国土(耕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耕地修复防治研究、地质环境监测网建设等一系列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项目,初步探索了调查评价、规划、合理利用与修复、整治全过程的“矿地融合”,支撑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矿地融合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编制的常州市金坛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实施方案获批,在24个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4个入选试点项目中仅有的1个自然资源系统单位牵头的项目。

长荡湖湿地

——实现城市地质转型,推进全覆盖常态化。今年,该院形成了6个城市地质和1个小城镇调查同步运行的良好局面。至此,该院已陆续在10个城市开展了城市地质调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仅剩1个城市未开展,有望实现“十三五”期间全覆盖与常态化,成为全国率先完成地级市城市调查的省份之一;深入推进“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的城市地质调查,形成了以“四个保障”为特色的城市地质调查江苏模式,不断创新成果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同时,该院将城市地质动态更新与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纳入常态化城市管理流程,创新了“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动态更新”模式,升级城市地质调查构建2.0版本,徐州市已开始实施。

——成果转化应用落地,影响层次逐步提高。该院通过不断摸索,创新成果表达方式,使地质成果走出“深闺”。工作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支撑作用显著,部分成果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转化应用成效显著,《以地质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专报获江苏分管副省长批示。选出4处连云港深部地下空间能源储备库址,预计总库容可达4800万立方米。该成果的落地应用推进了当地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促进了连云港经济发展。

通过在宜兴太华镇的深入调查,结合当地需求,改变以往以煤炭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富硒特色农产品。太华镇的实践也是江苏省“矿地融合”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案例。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形成“两条主线、三个层次、四个服务方向”的成果应用格局,针对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修复、国土空间优化、重大工程建设等4个服务方向,有目标地进行成果应用:调查多种优势资源服务乡村振兴;推进苏南土壤污染修复治理示范基地建设;支撑常熟及张家港城市规划修编;服务通苏嘉甬高铁及无锡轨道交通建设;地面沉降监测及时反馈至地方主管部门与市政府,各级协同联动的地面沉降防控机制有力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

——延伸地质工作链条,保障资源能源安全。结合江苏地质资源禀赋,该院部署启动了地热资源调查、盐矿矿产地下空间调查等一系列工作。目前,4口地热井成功出水,圈定了宝应县黄荡中温地热田范围及规模,开启了江苏省岩溶型地热资源调查。

——丰富地质调查内涵,构建大环境大生态。近年来,面对省内传统地质调查监测工作面临饱和的局面,该院主动求变,以“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为突破点,业务结构一直在有序转变,效益不断提升。传统地质工作的业务比重下降,综合地质调查构成业务工作的主体,自然资源监测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快速攀升。

紧跟行业形势变化和机构改革,不断丰富拓展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工作的内涵和业务范围。建设完善覆盖全省的地面沉降、地下水、土地生态管护、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等。江苏省是全国第一个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摸底核查工作的省份。实验测试工作货币工作量与科研成果双创新高,完成南京地铁等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项目样品检测工作量11万件。获批数十个国家一级、二级标准物质,填补了我国非金属矿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空白,并被推荐为承担全国地下水外检任务的4家实验室之一。

科技创新 集聚合力

该院以科技平台建设为抓手,构建双提升体系,进一步提升地质调查水平,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涌现出一批地质科技领军人才,其中1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三梯队。

江苏省被自然资源部确定为全国两个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并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签署了江苏省海洋卫星应用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江苏省贯通部、省、市、县的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已初步建立。江苏省国土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成为全国第一个构建并贯通陆海两大卫星应用技术体系的省级卫星中心。

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土地科学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确定了10项开放课题。江苏省为全面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的3个试点省份之一,而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被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和生态环境厅确定为开展该项工作的技术支撑单位之一。该院总结了一套重金属污染地块快速识别技术,新获批一项修复镉污染农田土壤的国家发明专利;创新开展客土质量调查与评价,矿地融合在市场服务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江苏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标准》获得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立项,便于推广应用。同时,新建了模拟仿真实验室等七大功能室,集约地裂缝研究的全链路要素,具有最完备的地裂缝研究硬件支撑体系,国际领先创新高地的地位凸显。

党建引领 互促共进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持续推进党建业务融合,以大党建引领改革发展大局,形成了党建与业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该院积极开展城乡结对文明共建、助力支援帮扶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用“三结对”活动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发展。该院下属14个党支部分别与基层自然资源所党支部开展“三结对”活动。此外,该院党委和淮安市局党委共同组建了淮安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组联合党支部,与无锡市锡山分局共建了锡山区自然资源基础调查试点项目组联合党支部。

组建跨行业、跨区域的联合党支部,是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尝试和探索,在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整合各方资源方面发挥了党建引领作用。构建“网格化”党建体系,打造一支能征惯战、有信仰、有情怀的科研团队,保障项目组高效工作,提交高质量项目成果,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疫情期间,各党支部创新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方式,利用“学习强国”视频会议平台及OA办公系统,组织开展了“积极抗疫,履职尽责”线上主题党日活动,让党旗在“战疫”一线高高飘扬。作者 陈娟 ——转自《中国矿业报》5月8日地质调查版